3.05.2016

相隨大半生

伴我們一生的, 除了人﹑物﹑景之外,還有一些長期不為我們注意的號碼。

有些號碼不由我們自主起用,卻相隨終身的: 例如身份證﹑ 出世紙﹑甚至他日的死亡證,那卻是留給後人的。

小西灣二次大戰軍人墳場中一列列的無名墓碑,亦只以號碼為記,以證泥土下的每一個人都曾為和平捐軀, 供生者尋索他們的一個識別記號, 給死者一個回歸塵土的註腳。

亦有些號碼不由我們自主起取的,時限有長有短,有些可以公開如學號﹑收據﹑考試﹑服務申請; 別人只以號碼來識別我們,我們亦毋須記牢, 也不會對之懷有感情。

有些號碼卻可由我們隨意自主起取,隨時按喜好或私隱需要而更替,例如手機﹑電話理財帳戶﹑電郵,甚至可以金錢購買的如車牌號碼,可以是為了身份象徵的,順耳好記的,也可以是為了保密而取其繞口的,甚至是為了躲逃某人某事而更改,以期消失於不欲聯繫的網絡中。

有時,我們記得一個人的名字也不管用,只有號碼,才能讓彼此得聯。因為姓名可以相同,在數碼時代,號碼反而像人,可以是充滿吊詭的獨一無二。
 
然而,最近我卻為一個號碼的取捨而左思右想,猶豫不決。

它是跟隨著我家,沿用了三十八年的電話號碼。 隨著進入數碼年代,手機﹑臉書﹑Skype﹑Whats App盛行, 除了公事仍依賴電郵溝通外,家中的固網電話已幾乎整月都不會響一次,漸漸變成一件沉默的裝飾品,整天呆立於窗台的燈下, 好不寂寞。

這電話號碼始於中學畢業後由兒時蒲飛路舊居搬至大坑山上的公屋申請電話時獲發給的, 電話號碼由六位數漸進至七位,八位數。那時,我們一家六口都同用這個號碼與各自或共同的網絡聯繫: 同學﹑朋友﹑親戚; 稍長, 是同事﹑新知舊雨﹑男女朋友….,相識不久,交換電話號碼更是希望進一步聯繫的親切表示.

這八個阿拉伯數目字的電話號碼後來跟著我們在八十年代後期遷上了居屋,隨著父親離世﹑弟妹嫁娶,我也有好幾年去了英國, 這號碼便只剩下我和母親專用了。

在英國的時候,每週致電回家, 先結結巴巴的撥了一連串永遠無法記牢﹑代表地區字頭的號碼,接著可以流暢地撥動熟悉的家用電話號碼,頃間,傳來表示電話接通的如同呼吸節奏的短鳴,心跳悠然撲通撲通的加快,因為萬里之外的家人朋友,瞬即就在咫尺。

這號碼如同家眷,隨著我家的轉變而遷徙,不離不棄,換到現居,都有十五年了,由三十八年前的一家六口分享,以至現在成為我一人專用,見證了家庭變遷與我的生涯易轍。日常填寫不同登記表格上的通訊,都漸被手提電話號碼取代了,這家居電話號碼,似乎變成了我家垂暮的老僕人,等待主人遣散的命運。

看著這具木納於窗台燈下的電話,無論是有線的圓形鍵盤年代,還是無線的數碼時代,這八個數字的電話號碼, 猶如一個有生命的靈魂,只是換了裝束而已, 雖然三十八年前這號碼未臨到我家之前,它的確只是一堆毫無意義的阿拉伯數字。

不捨,是因為它見證了我一家的變遷,也代表在不同年代作為我家與外界聯繫的老舊橋樑。況且, 說不定有一天,這個電話號碼還可成為與失散多年的故人維繫的一線可能。

思想至此,對於是否放棄固網電話,便倍添猶豫了,只因這個相隨了大半生的電話號碼,於我,已非一串冷漠數字,而是相隨大半生的一個忠心耿耿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