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圓月,代表團聚,是家庭的日子,節慶的重要符號。
昨午,一位早為人母的朋友興緻勃勃地傳來親為闔家團聚所親製的中秋盛筵照片: 家鄉八寶鴨、煎蝦碌、勝瓜鹹蛋湯、芝麻湯丸.....,色香味濃淡得宜,看得不大吃葷的我,也深為感動。的確,中秋,若缺了家庭團圓的元素,沒有家居的溫暖,沒有對窗望月共賞的雅興,中秋,只是一個提醒消費的名字而已。
晚上到濱海公園蹓躂,涼風習習,低矮的夜空,漸漸敞開,浮雲散聚,圓月乍隱乍現,雲彩忽濃忽淡,教人捨不得低頭走路,見一小男孩隻身立於樹下,安靜地遠眺天際明月,我立在其旁,同心舉首觀月。漸見有來到公園的家庭,孩子攜著規律閃爍的塑料機械人燈籠,給行色匆匆的父母驅使急步前行,任憑天上明月的召喚落空。
近年中秋,所住的屋苑為孩子們舉辦迎月慶祝,不外乎攤位遊戲,魔術表演,時間卻是在下午大太陽底下,小孩們的喧鬧爭逐,表演節目的聲浪從四方八面的大喇叭一浪接一浪地炸開,直像戰機盤旋不去,接連的數小時,一個原本可以安靜休息的下午便給轟走了。
中秋節,幾時變成了需倚賴重型的流行曲音響來充撐的節日?耳際忽又響起早逝的父親愉快時常愛用口哨哼出的[彩雲追月]。(附註一)
年前讀新聞,看到日漸被三合土覆蓋的維園張燈結綵,園中水池架設了數千大大小小的塑料瓶,內置LED燈,企圖在晚間營造月圓月缺的效果;而其餘的空地,則滿置著種種巨型現代彩燈裝置,晚上大放光明,供遊園人士觀賞拍照。
中秋節,已從仰首觀月,變成低頭玩燈。一家團聚,變成圍景拍照。園子裝置越多,人們越發忘記了月亮。
昔日中秋是孩子們翹首冀盼的的[玩火日],維園無甚裝置,因為明月已是最好的裝飾;晚飯過後,扶老攜幼,紛至維園,幕天蓆地,草地山坡,千家萬戶;有以點點燭火伙蓆坐之處圍成各種形狀的邊界,有以柚皮、餅盒燈籠佈陣,各展奇謀,創意層出;那時候尚流行紙竹紮作,學校勞作堂仍教授孩子傳統工藝,美學力學兼蓄,白兔楊桃金魚花燈都是取材於自然與節令故事,在尚未有光害為患的夜色中,燭光點點,閃爍搖曳,孩子們都忙著守護燈火,並且理直氣壯地在一年難得的時刻明目張膽[玩火],偶有燈籠燭火蔓延為小火海,一家合力齊心撲火,帶來片刻合作歡愉。待滿月攀至高空,雲靄消散,天清月朗,孩子們已盡興,然後一家團坐,或卧或彼此相靠,分嚐月餅,競逐餅中肥甘的鹹蛋黃,還有現今街市幾成絕唱的芋頭菱角落花生等;一家七咀八舌的閒話家常,仰首觀月,欲讚辭窮,在圓月光照下,一家都在吃與賞之間深深領受著祝福。(附註2)
全球化下,世界工廠處處,移風易俗,傳統被視為沉悶老土,非得日新月異才稱進步,不得不消費才謂富饒;於是,小孩的燈籠從紮作變成塑料,白兔楊桃化為機械鐵甲,燭火更替為LED燈,以消費消滅自己的創意;月餅從烤烘化成冰皮,蛋黃蓮蓉變成藍莓芝士;閒適躺卧賞月變成匆匆遊園觀燈;倫理變遷,一家團聚更非必然;聚首傾吐亦變成手機自拍互拍。巨型燈飾中的燈光像過度瞪大的眼睛,不再閃爍;水泥地上是摩肩接踵的遊人,停不下來的腳步,連本來仰首賞月的腦袋,都只能低頭望路,還幸找到位置坐下的,不是忙於滑動手機,便是自拍互拍,密不通風的高樓大廈燈光輝煌,但天空萎蘼,月亮瑟縮,莊嚴的銀輝黯然。
全球化下,世界工廠處處,移風易俗,傳統被視為沉悶老土,非得日新月異才稱進步,不得不消費才謂富饒;於是,小孩的燈籠從紮作變成塑料,白兔楊桃化為機械鐵甲,燭火更替為LED燈,以消費消滅自己的創意;月餅從烤烘化成冰皮,蛋黃蓮蓉變成藍莓芝士;閒適躺卧賞月變成匆匆遊園觀燈;倫理變遷,一家團聚更非必然;聚首傾吐亦變成手機自拍互拍。巨型燈飾中的燈光像過度瞪大的眼睛,不再閃爍;水泥地上是摩肩接踵的遊人,停不下來的腳步,連本來仰首賞月的腦袋,都只能低頭望路,還幸找到位置坐下的,不是忙於滑動手機,便是自拍互拍,密不通風的高樓大廈燈光輝煌,但天空萎蘼,月亮瑟縮,莊嚴的銀輝黯然。
我們的口味,總是追逐無窮的色香,就是不甘於每年一次的傳統豆沙蓮蓉,以及來自泥土的百物?
我們的玩味,從一手一腳的紮作,變成塑料自動開關燈籠,為的也不是環保,而是不用守護燈火的方便?
我們彼此的祝願,也從相約面訪,演變為網上擷圖,按掣向多人同時轉送傳發了。
當眼耳鼻舌身意全方位給佔據了,家能否聚?人能否圓?月是否滿? 都不再重要。
新舊明月,時代更替,只求效率,不談領受,以人工取代自然,以消費購買心思,以手機維繫倫理,我們在資訊交流上很密切,但卻不能澆灌情誼;也許,月亮太含蓄溫柔,喚不醒已變改的世道人心,只有嬰兒潮成長後的疲累我等,始懂返璞歸真,對舊時明月益發思憶吧。
附註一:彩雲追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QgkOz8gQU4
附註: 圖二為我所懷念的羅冠樵先生,在兒童樂園期刊中繪畫的[八月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