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2017

我看故我是


    網絡世界,影像排山倒海,看與不看,我們常身不由己,可是,沒有讓人有咀嚼反芻機會的影像,我們可以怎樣面對? 對於天生喜歡眼目充滿熱鬧刺激的人們,也許更是John Berger的高度關注者。

     Ways of seeing系列攝製於1972
年, John Berger以社會學角度,提醒人類警醒各類視覺訊息,並寫成深具影響的Ways of seeing一書,至今仍然醍瑚灌頂,透過對比名畫真蹟與複製品的普及所產生的意義差別,他指出: 現代人類需要小心解讀入眼的一切影像,因為背後往往希望宣示不少社會價值觀訊息,而近代的大眾媒體,特別是廣告,卻反過來,遊說我們不滿現狀,以某類消費或服務來將我們的自我感覺提升。

    直至四十多年後的今天網絡世界,情況更為嚴峻。毋需黑客入侵,我們的腦袋,每天自早至晚,都被生活各式場景的千百計廣告或宣傳影像鋪天蓋地的[洗腦],每早起來,我們已不假思索地按開手機,閱覽資訊,圖像往往會優先受到青睞;瀏覽電子媒體時,又會心猿意馬地被其他不相關,奇形怪狀的標題連結誘惑;坐公車,會給安排看各式影音廣告;車站街道,電視電台網台,每一吋丁方都是影像,連選舉工程,都是靠賴傳媒影像,因為那更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我們感染。當然,若用得其所,又當別論,普立茲每年選出的最佳新聞照,有時甚至可止干弋。在秒速反應的社會生活,每幅影像,背後都經過精心計算入侵人類感官及意志的速率;又或截取圖像一角,以偏蓋全,導人入信某種意識形態。假若我們以資訊迷宮為日常的遊樂場,甘願接受不停的洗腦,我們會放棄了自己的思想,任由傳媒影像填充腦袋,直至失去我們的意志。

    想起電視廣告常出現的信貸廣告: 滿面笑容,和藹可親的財務公司職員,通常是年輕貌美,溫柔時尚的女性,友善誠懇地向貸款者強調易借易還,更毋需身份證,便獲即時批核,信用卡數一筆清之後,又可再接再厲狂購,個人欲望全數實現,貸款者如捧阿拉丁神燈,滿臉歡騰,滿意離去。短短數語,寥寥數個鏡頭,但日夜向滿身卡數者轟炸,至於小孩與入世未深者,如何給植入這類訊息,不知不覺地影響他們日後的理財與消費概念,卻不是電視及廣告商的責任。

     面對視覺訊息主導的人類世界,我們的精神防禦能力十分脆弱,我們的學習也有80%運用眼睛,而思考亦甚多時候以圖像連結,是故人們重視以視像來速遞訊息,忙碌的社會更催迫人類選擇更快跳進腦袋高速列車的媒體,寧看圖像,甚至寧看動畫錄像,不閱文字,視線總被隱藏的[黑客]送到眼前的圖像轟炸,無差別接收後,難拒誘惑,放棄思考,厭惡深度,只求囫圇吞棗,不求細嚼慢吞,我們已中毒日深,難以自拔了。

    如此,我們應該要選擇性地看得更多,以增見聞及分析力? 還是少看為妙,讓腦袋保留個人創見?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翻滾於滾滾紅麈中,視線究竟落腳何處,要麼目不斜視,要麼索性閉目不顧,方能避免迷失? 還是常常要走進深山大野,看盡滿目蒼翠,或是向上舉目,方可讓靈魂的防毒軟件永久更新有效?

    John Berger所拍的這系列共分四集,全備英文字幕,言簡意賅,舉隅充滿幽默感,對比分明,完全沒有過時;看時莞爾,看後,更引來連串的思考。








                                                  

Ways of Seeing 原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