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2016

水影的詠歎(An ode to the reflections in the water)

    
                                                            

    行走山水當中,池塘河溪中的樹影倒照,最教我著迷傾倒。
 
     創世紀第一章一至五節說:淵面黑暗,神是個靈,在黑暗的水面運行,祂說:要有光, 便有了光。

      聖靈指點了水和光,勾勒出萬象輪廓。然後,聖靈如風,溫潤大地,百物滋長。
 
   林間水邊的倒影,是由風、水、光相契而成的萬象,以瑰麗懾人之姿展現,不過,若水波激動,影姿難現,原來安靜才得見美麗。
 
     一年四季,每天晨昏,光隨日影轉動,大自然的景色亦隨光的明暗而變化,而風則將景物的輪廓搖曳,於是河溪池塘的倒影隨之起舞,將山丘輪廓、枝椏扶疏、水中礫石、流水轉曲的諸般色彩調和融匯,變成如仙似幻的綠色詠歎調,有時倒影又和著微風與樹林光影的微妙顫動,彎曲有緻。
 
    但這一切光影幻彩,只留給那些願意把腳步留下的人。
 
   我不是毅行者,也不是探險家,從不行色匆匆,只以蝸牛的步伐,走走停停,以眼睛搜藏不同的綠色譜系,儲在我的記憶裡,好讓我在這已不堪人類生存的世代,可得隨時的安慰。
   
    每臨水邊,無論林邊清溪、池塘濕地、又或濱海淺灘的水窪,總想尋找可以欣賞豐富水影的角度,像好奇的孩子:俯伏、蹲身、遠觀、側視、俯視,便見水中別有洞天,倒照創造的萬象,幕幕新奇,教人驚喜著迷。那奇幻彎曲的水中翡綠,如風裡燄火,不斷閃動,又如極光入水,以點、線、環、帶呈現,樹葉的翠綠與深楬的枝枒糾纏,卻又自然的濃淡相抹。水若無底,色彩如向深淵傾瀉;影靜時如音樂的休止符,倒照景物如鏡,當中浮泛著水中生命在呼吸的圓紋,線條分明;影顫時如慢板樂章,倒影搖曳綿延;光、影、風興動時,倒影擾亂如快速的撥墨,儼是澎湃激情的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第五樂章。如此奇異的水影世界,往往讓我有投進碧水幻彩中的衝動。
  
   若要看更璀燦的倒影,日暮的陽光,金黃柔亮,挨近俯照樹林,柔輝穿透林間,倒影色彩更為豐富。一次走到一個小小的灌溉水塘, 四野無人, 小小一個潔淨的水池,山光水影,翠色千重,鳥鳴蛙叫,隨著日影緩緩西沉, 金光移動,水影越發迷離,藏身於樹的傘影下,水上水中何虛何實,如謊妄的塵世,不禁一陣錯亂,我想,若不是被這華美亮麗震懾得無思無言,一顆備受滾滾紅塵所勞頓的心,焉得此澄明倒照?
 
     於是,我越發喜歡親近原野中的水邊,水靜光影迷離處,是上主在此散步的痕跡,祂曾親炙水邊,拖曳出這斑爛奇幻的倒影,讓我們得窺其榮光餘暉,得聽其叫喚與歎息,召引我們重返這安靜的溪水旁。



四季之影









 
 
 
 
 

12.23.2016

山水難依舊

   去年今天的鳳坑,落日餘暉,為荒村添上暖意。
 
  今天渡頭依舊,寧静如故。
 
  去年灘塗上聚落有緻的紅樹林,今已被向環評及政府宣示主權的村民全數砍燒,以宣示主權。
 
   村子仍然門禁森嚴,立牌警告,不得趨近,稍有流連,狗群兇吠。圍村的網欄,掛滿了抗議政府要保育村地的政策,十分弔詭。
 
    連島沙洲,聚散有律,小島上的樹林更蒼綠蓊密,倒照海中,如刀工精巧的剪影,天然園林的佈局。
 
    濱海曲徑,經傳媒近月廣泛報導,要算平日,也多了尋幽的遊人,只是原本恬静的自然景緻裡,原本悅耳動入的潮水、鳥語、風嘯聲,卻常夾雜著港人行山也要向大自然宣示主權的喧嘩。
 
 

12.16.2016

我看紅樹多嫵媚

    病初癒,眼見近幾天冬意漸濃,陽光普照,便獨個兒來回走了烏蛟騰至三椏村一段,途中三椏涌紅樹林群落,三椏灣渡頭的印洲塘,已儼如我的精神家園,等候我隨時回去。
  若果說平靜碧綠的小海灣能安慰我的焦躁,紅樹林群落會讓低落的心再度活躍。
  每回沿步濱海濕地、或溪流匯聚出海的涌谷,都會被四時不同的翠綠蓊密紅樹林群落深深吸引。
    今回途經三椏涌壯麗的紅樹林,適值漲潮開始回落,水波踴躍,倒影流麗,把我的腳步留下良久。
   潮漲,紅樹林倒影婆娑,翡翠黛綠,濃淡交織,線條蜿曲浮流,蹲下側首觀看,又如閃爍的綠色火焰,水底礫石色彩斑爛,是Monet的印象畫。

    潮退,灘塗壯闊,表面看來恬靜的的紅樹林食物鏈卻正哺育繁忙,泥面遍佈貝蟹在挖土築穴的小沙堆,處處都有忙碌的生命痕跡,足證下面另有萬千活潑生靈。

    自印洲塘緩緩湧進涌谷濕地的水流,如同臍帶的汨汨供應,流經之處,描畫成變化多端的水道,朝夕與紅樹互動,隨著潮水緩急,水道迂迥多變,濕地的版圖便不斷挪動,每有微風自海灣拂進,粼粼綠波,層層泛動如旋律,水光瀲艷,像為紅樹林謳歌。

   紅樹林每天隨著潮汐呼吸,生生不息,每季隨著氣候移動,淨化了海灣,也守護了河涌的源頭。

   水筆仔呢,時而離群索居,時而挨靠成雙,時而密靠成林,組合每天不一,我想,這豈非是我性情的寫照麼?有時我又猜想,他們會在以泛動的綠波互傳心意,悄悄對話。
 
    滿涌滿谷的紅樹林,安靜地佇立在遼闊的鹹淡水交融的涌裡,天然佈局,秀麗迷人,每行經此,物我兩忘,巴不得從早到晚坐在那裡,盡情欣賞大自然每天上演不同的即興景貌創作,幕幕精采,絕不教愛慕者失望。

    四小時的烏蛟騰路段,結果走了六小時,回程路上,空山寂寥,只餘林間的風嘯相伴,但我心中滿載了紅樹的嫵媚,水影的秀美,精神煥發,如剛步出聖殿,得力而回。

11.19.2016

樹的聯想

    人類的群居與物種的聚落,本來相依相生。但自工業革命之後,才不過三數百年,城市化急劇,鄉郊邊沿,大自然淪為工具樹木植物,為人類的陪襯。城市的樹木管理亦只為服務我們的需要:觀賞、美化、遮蔭、鞏固斜坡,更甚者為滿足人類的貪婪,被炒賣的前有羅漢松,今有土沉香,樹木遭大量砍伐,製成各式各類日新月異的產品,以滿足貪新忘舊的人類。

    人類天生對樹木林蔭油然生愛,公園及市中的綠化步行道,確為三合土森林帶來一份滋養,潤澤焦燥匆忙的人們。然而,人煙稠密、人流匆匆,人樹再難平等共存,最近走過一遭著名公園與某大學校園,地理環境雖異,規劃設計或許用心,但見不少樹木百病纏身,垂頭氣。若將樹只看成木頭一根,育護不得其法非徒無益,而又害之。但因並非樹木專家,觀察與理解或有偏差,惟愛樹情切,冀一寫以表關切 

   擠壓
    
  原本座落開闊之地的百年古樹,隨著城市發展與街道的變化,坡度與園景佈局,配合園內步道、車道通達,生存空間遭到巨大的擠壓,導致根部缺乏足夠的延伸空間。公園臨街部份一列古樹,正因如此,被圍封於石牆築成的斜坡上,部份根部難以延伸,日益傾斜,樹冠傾罩整條街道,甚至抵著對街建築物的窗戶。
 
   至於落成才不過二十多年的大學校園,焦點區域植樹過密,推想是幼樹初植時,未及有扶疏景緻,於是便短視地以種植密度代之,以期收早期已濃密的視覺觀感,但隨著樹木漸長樹距過密,競爭水源根部吸水不足,又因樹冠互相覆蓋遮擋,影響光合作用,常見樹木枝條稀疏,樹葉幼弱營養不良或局部萎靡。城市公園亦相若,初植幼樹時,未有預見成年樹所需的空間,導致樹木長大後因與貼近的建築物相抵而傾側。

窒息

    城市地少人多,園林或步道景觀常被密集規劃,除植樹距離過密外,尚有不少莫名奇妙的人為生態干預,例如在樹幹底部密鋪水泥地磚,又或以水泥矮牆盛之圍之,甚至在樹幹底部的四密種植物,以期營造畫面豐盈的效果,誰知樹木需要雨露直霑,樹根毋需穿鞋 ,亦毋需蓋被,此舉等同捂其口,窒其息。但規劃者似欲寸土必爭,樹腳遍植草木植物或灌木密密麻麻,又或鋪上碎石,故此接近根部的樹下土壤遭蓋,影響吸收水份不足,健康堪虞。除此,好些樹木植入過深,根部深埋於土,不見天日,水份吸收受障,這些樹木的生態明顯欠精神。

 相比探訪本地鄉村草坪或村口的大樹各有遼闊空間,盡情伸展人們亦可在樹下休憩納涼,人樹相親,情味濃厚而我們城市公園或大學校園內的樹,都多在圍欄或水泥墩內,可看,卻不可親,是故城市人都缺乏挨樹抱樹的體驗,大學生也沒機會享有一個在樹下圍坐討論學術交流思想的搖籃故應難再有第二個牛頓誕生了。其實,與其[三個和尚沒水吃],為何不選擇一樹獨大崢嶸,盡情成長,與人相親呢?

 物化
 
城市修樹,多以行人安危作為主要考慮,樹木的成長需要未必是優先考慮,是故承辦修剪工程者往往非對樹藝有識之士,而修剪亦傾向以樹木為物件,[除之][去之]作目標。那天遊園,正見到幾位工作人員游繩而上,切鋸巨樟高處的枝條,按其制服上的公司標誌,原來屬某建築公司,而非園藝公司;難怪公園中屢見修剪不當的樹木,傷患處處,例如切口太接近樹幹的維管束,或傷口過大,增加真菌感染機會,徒添倒塌隱患。

           鞏固傾斜樹木亦見物化式處理,例如一棵長於斜路旁板根巨如雕塑的巨樹,看來遠在此處成為公園之前已存在,惟因建設公園步道,大樹也要讓路,居於狹細如劏房的三合土圍墩中,漸漸不勝負荷,傾斜度速增,為求治斜,樹的根部竟被灌水泥以[加固],孰料大樹不甘委屈,破殼而出,此舉徒勞,亦損樹木生態。


傷患               

基於擠壓、覆蓋、物化處理加以環境污染公園與大學校園的樹木傷患處處我們可以看到因不同原因傷後不癒的樹,瀕死而偷生的水橫枝,內弱而遍身被其他植物侵寄的樹,有些置諸死地而後生,雖不復健康體態,但仍以不同的面貌重新堅立;扭橫折曲,各以千奇百怪之姿,述說其傷痛經歷;於人類來說,視為怪趣,於樹來說,卻滄桑悲涼。

 讓人驚歎的是,樹木受傷,不像人類身體的自癒機制,會在傷病處的四周形成隔離壁,封鎖傷口,外面繼續生長癒合,形成窗框材強化樹木結構生命頑強。尤如人類有時遭受重大痛苦後的創傷後遺症,封鎖記憶選擇遺忘,向著標竿直跑;每見此情,都感觸造物在上,人樹共通。

人樹同哀

    人看樹常只重其[木],是否成[材],然而,樹在有生之日,即如有血肉的生命,如果樹會說話當會高呼: 我們需要空氣喝水陽光成長空間清新空氣醫治健康成長,以及人類的尊重。樹如人,需要在天地間找到自己的位置,但謙卑的樹,只會在風中呢喃。

     記得不久前BBC科學與生態頻道的一段紀錄片,Forester Peter Wohlleben 在他的新書The Hidden Life of Trees】, 樹能記錄痛苦,能學習,兼能互相保護。而樹也會透過其根部及真菌網絡互相溝通。換句話說,林木下面有另一個世界樹林中有母樹的角色,樹根彼此結連,如人類大腦的神經元傳導養份與訊息一座樹林,是一個充滿意識與生命的社會。

     樹木既非死物,對加諸其身上的情況,只能作出被動反應,一棵樹從出生至凋萎,期間,不能走動不能躺下休息不能對逆境還擊但卻懷抱傷患屢傷屢長以不撓的鬥志,繞道繼續攀升遇險掙扎求存,遇風以板根抵風而立,遇強愈強當中又遭汰弱適者存活儼似人類社會

    人類的生活需要樹林,徜徉當中,盡見生命之榮枯交替,俯仰之間,當悟無論人樹,同源大地,形態雖異,但需相依相存,互證生命的堅強與美麗,樹木固非人類的私器,人類亦只是造物的受託者,護育管理大地而已。只是我們早已忘本,而人類之間,亦常彼此以其[用]相待,萬千生靈,因遭物化而孤離,遇擠壓而窒息,懷傷患而扭曲,無怪乎我們都如城市中的樹,同感難覓安身立命之所的悲哀。

     

   

 


11.09.2016

極影

    
     時近黃昏,太陽漸漸平西, 陽光泛金,與塘面相吻的榕樹,剛好與這柔亮的淺金調和,經青綠的葉子隔濾的餘金灑在水兩面,上下印照如鏡。

   我蹲在水邊的石頭上,藏身於這青翠欲敵的巨傘下,我變成一個好奇的小孩,著迷地看著水色隨風、隨天光雲影的移動,正不住變幻, 水中泛起如極光似的翡綠,間著深淺多重的彎曲樹影, 幕幕新奇動,真有投進水裡, 沒在波光水影中的衝動。

11.06.2016

眾裡尋[燈]千百度

    以前曾有一段難忘的工作經歷:  蓋一個六千平方米的樓房及花園。在整整的五、六年裡,不斷要跟建築師打交道,他們曾提及燈效是設計的關鍵,這話簡直說到我的心底裡,的確,人類文明與燈固然關係緊密,但照明科技與設計發展至今,燈,已不止是照明工具,而是人類的感官及感性重要夥伴了。

鎢絲燈泡的金色歲月

    自小對光影變化十分敏感,幼時住在灣仔老區的舊樓,晚上在落地大木窗前睡地鋪,正好面向皇后大道東同心餅家裡面的作坊,晚上總是燈火通明,在黃澄澄的鎢絲燈光下,幾個只穿白色短袖內衣的師傅正忙過不停地趕麫糰,那既亮卻不剌目的光線,剛好迎進我側睡的臉上,我常捲曲著兩隻小拳頭,假扮成一個雙筒望遠鏡,雙手圈著,玩那拉近、放遠、合攏的光線開關實驗,這遊戲漸漸伴我入睡,那金黃的亮光,讓我不學自曉,原來光線是直的,光線會因隔阻而失去。那團年終無休、照耀作坊的金黃光暈,彷如我的朋友,此後成為我記憶灣仔舊居的一個重要標記。

     那年代,無論家居、辦公室、公眾地方、或節日燈飾,照明都是用鎢絲燈泡,大都是透明晶亮的,用久了會忽然卜聲燒毀,爸媽要馬上用毛巾墊手,小心翼翼地把滾燙的燈泡換下來,換上新燈泡,新燈泡換上後,燈光比前更亮,十分精神。節日佈置的燈泡,會有不同的顏色如 紅、綠、黃等,但已教小孩們歡喜不已。較不剌眼的磨沙燈泡或奶膽,好像後期才流行。故此,當年的萬家燈火,都是一片金黃。

   至於燈罩,卻為照明添上另一重意義;那年代,經濟條件較弱的家庭,可能只在家中垂下一條連著電線、晚上仰視會被剌眼的透明燈泡,黃澄澄的光影隨風搖曳 ,像根在打鞦韆的蜡燭。我家經濟條件薄弱,初從灣仔搬上堅尼地城的山上時,為慶新居入伙,打西人工的姨姨送來一個雇主棄用的舊玻璃燈罩,深刻記得那淺草綠底鋪滿了碎花,像條漂亮的半截裙子罩在眩目的鎢絲燈泡上,晚上,黃光透過燈罩柔和地向四周散發,滿室金黃愉悅,美麗極了;一家人在燈光下做功課、圍桌吃飯、工作,臉上都染上那抹金色的柔亮,倍感溫暖幸福。晚上又常常有大大小小的從外面山坡飛進來的燈蛾,在燈光下於我們頭頂團轉飛撲,翅翼灑下細碎粉屑,是小孩的自然奇觀。

蒼白的光
 

  可是,這美麗溫暖的燈光陪伴了我家沒幾年,家中天花垂吊的烏絲燈卻給拆了下來,改裝了一條長長的、緊貼著天花板的白色光管,據父親說,光管既亮且省電。第一次亮燈時,滿室俱白,大放光明,室中每個角落,都給照得一清二楚,我尚幼小的心,卻被那蒼白的光,剌得驟然失落。

   從此,那蒼白的光,就像我家生態的滑落,雖然夜間如同白晝,但每個人的臉上,表情冷淡,燈下話音漸少。我對那毫無血色的光管,感同死人的蒼白臂膀,望之惡之。走進商店時,也對那些用光管照射著的櫥窗及玻璃陳列櫃難感親切。原來燈光於人,並非只有照明的功能,而是溫暖人心的一份安慰。

幸福的黃光
   
   過了漫長的歲月,我家終於有了自己的房子,便雀躍地為家中各處裝置燈飾: 客廳要大而光線矜持的黃光及現代感較強的圓燈罩,飯廳要低垂在飯桌上的磨沙淺色木框的燈罩,讓已開枝散葉的一家長幼可圍著大飯桌暢懷吃喝,三個睡房則配上淺貝殼色的天花燈罩,洗手間與走廊是簡單的米色燈罩,廳角几上是頂繡花座台燈,不開天花燈的時候,窗邊這繡花燈,亭亭靜立客廳一角,如溫婉嫻靜的母親,和藹親切;我的書桌則是樂聲牌慳電膽閱讀專用燈;除了廚房的特殊照明需要圓形的白色光管玻璃罩外,晚上,家居各處都是洋溢著柔亮的金黃,隨著光線的高低折射,屋裡因光影的深淺添了立體感;每晚在書桌前挑燈夜讀,那散發均勻的柔光,讓人感到生活稱心滿意。

    到英國求學時,也特地買了一盞白色書桌燈,配上黃色慳電膽,放在宿舍的大書桌上,陪我渡過好了幾年。在西方,似乎除了公眾地方,一般都不流行用白色燈光或光管,特別是家居或住所,故此,無論天氣多冷,晚上從圖書館出來,跨過校園的大草坪走回宿舍,遠遠看見有黃色的燈光從房子透出,心頭都會一暖,為孤身在外的日子,添了點濃濃的遊子情懷。

霸道的藍光

    近年再遷居,對家居照明更形著重,但只以普羅的經濟能力,力求實用照明及營造家居溫暖氣氛兩者的互補,是故家中除不同區域的天花燈外,各個角落都放了價錢相宜卻又散發柔和亮光的飾燈,於是,朝天花反射的大燈毋需長開,室中各處都有向上及向下照明的燈,按所需開關,足以照明,氣氛柔和,也可省電。

     去年因翻新家居,故此順道將已嚴重氧化的天花玻璃燈更換, 隨著全球化下自由經濟發展高速,人類消費過度,全球暖化,任何節能的事物都政治與道德正確,故此踏進任何一家燈飾商店,售貨員十居其九都鼓其如簧之舌推銷藍光LED燈具,店中舉目都是LED燈飾,有些仍可配上慳電膽,但顧客如我,不免被節能環保等冠冕堂皇之理由說服,故此,去年我決定購買一頂有三個變頻光段,可黃可白,有光暗調校的天花燈;在燈飾店仰目觀之,線條簡單,光線悅目,頗配合家居白色簡潔的調子,想像晚上滿廳柔輝,且又更省電,喜之,購之。稍後,又在其他家飾連鎖店,另購買了兩個線條優美,附可調校的伸縮LED書檯燈座,一放書桌,一放床頭,以伴我這從早至晚字不離眼的啃字獸。

    新燈裝上,正憧憬如沐春風的氣氛,孰料晚上亮燈,大吃一驚,怎會如此: 全廳死灰一片! 本來以往在慳電膽黃光下溫柔的粉綠牆色,都了無生氣,臉色蒼白。細察了片刻,便發現兩個情況: 一、 LED的黃色燈膽與黃色的慳電膽色溫並不等同,缺乏均勻的散發效果,我以手機拍攝下來,與友人溝通此事時,發現LED燈在照片中的色差與慳電膽有異,甚不自然。二、 LED光源比慳電膽更集中,投射範圍的中央光線十分強烈,近距離照射下活動或工作,剌激眼睛,若桌面色淺,如淺木色或玻璃,反光更加厲害。而在光源中央的外圍,光度更不及慳電膽的光暈均勻。對於長踞書桌工作的我來說,這些對其他人可能不大關注的差異,我都十分敏感,甚至難以忍受。

      結果,較昂貴的天花燈轉送給另一位能接受白光的朋友,但LED書桌燈的雙釘頭特別燈膽,因不能更換為螺絲頭的慳電膽,為免浪費,惟有一邊繼續使用,一邊另覓合適的書桌燈,而當時我對LED燈於視力有損的認知,仍然將信將疑,結果蹉跎了多月,兩個月前週年定期驗眼,才發現兩眼外圍已漸長輕微白內障了,資深的視光師語重深長的告訴我,這年紀出現白內障,雖不太重,但也算早出現了,要好好的保護視力。

      眾裡尋燈

    故此,我又再為燈奔波,為了將全屋的燈重新更替為慳電膽,於是去了好些燈飾店,售貨的都說;[那有人現在還用慳電膽哪? 不環保啊]。走進那些較高檔次的名牌照明店找可用慳電膽的書桌燈,年青的型男銷售員像看到怪物的瞪著我說: [我店全賣LED燈,現在沒人用慳電膽的。],接著他有點高傲地遙指遠處的一頂米白間木、造型簡單的小書桌燈,說;[只有這燈還可用慳電膽。],我走前看,小小的燈,價格二千多,暗裡咋舌,問:[有何獨特,如此昂貴?]。型男售貨員沒好氣地說:[這燈是有設計師的...]。是的,這些LED燈還設計成不可使用慳電膽的燈頭,即若買了燈,也不能回頭使用慳電膽。我想,售燈者只吹噓節能,但對LED發出幾近紫外光的藍光,對視力有損的禍害仍木知木覺;而商人在商言商,所設計的燈飾僅可配上五花八門、奇形怪狀燈頭的LED燈泡,用家以為省電,實則燈泡才是商機的真章,慳電膽已有一條腿走進博物館了。

     再走進商場中的其他燈飾店,每問店員可有用慳電膽的書桌燈,店員都面露驚異之色,彷彿我是來自十八世紀,叩門問可有蜡燭照明的古代女子, 我只欠一身古著而已。正感失落,有推廣視覺關注的友好建議,街坊電器店或家品店、超市仍有售慳電膽。之後,我家回復一室溫暖柔和的金黃,只有浴間及廚房仍保留LED光管,至於可用慳電膽的書桌燈,仍在尋尋覓覓,因為坊間尚餘的可用慳電膽的書桌燈,都是二十多年前我在外讀書時使用的舊式矮小燈座,對於現在置有電腦的長書桌,矮燈的光線實在鞭長莫及。這位關心視力的朋友便建議,索性只靠書桌上的天花燈,避免近距照燈工作。但無論如何,一屋的燈火,都不及那電腦、手機及電視屏幕的藍光的殺傷性,噢,還有住所遠處足球場的高架強力投射燈,每有團體租場的晚上,銀白如晝。
未尋著的燈
   
    不知不覺,原來燈已成為家居氣氛與作息的關鍵。幼年看燈,是光影的感官遊戲;少年看燈,燈色標誌了成長歲月的家庭狀態起伏;壯年看燈,青蔥歲月,玉壺光轉,是遊子的尋覓情懷;黃昏歲月看燈,兩眼開始如星暗滅,生命的燈火雖未闌珊,眾裡尋燈,那盞可以在案前以柔和亮光,輕輕磨娑我髮我書,而又不會損我眼目的燈,卻仍未找著。
     







   

   
  
  



  

10.23.2016

黎明之門 : 永遠有缺的圓(Gate of Dawn: An eternally notched circle)

    

 

     "Gates of Dawn" 是由一個愛爾蘭與挪威一男一女所組合樂隊,主唱者Fionnuala亦同時是伴奏的小提琴手。

     這是一首如詩似畫的生命之歌 無痛不成人生,無苦不悟無常,遭逢痛苦,方能粹練生命,儘管我們都矛盾地不想親歷。

     生命永遠是一個有缺口的圓,我們的痛苦往往在於常常渴望填補那個生生不息的缺口。可是那缺口,磐古未開,已是個命定,卻只有上主才可以填滿。

    我們永遠都不會明白,直至有一天我們得見圖畫的全部,方知昔日每一個片斷,原來在我們一生之中,都有著他們的角色與位置。那手握畫筆的設計者,起意大稿時,故意留下一個缺口,留待由祂命定的[那天]來完滿。

    到[那天],我們也許已不介懷曾經擁有那錐心剌骨、揮之不去的缺口的日子,因為回望實在是至暫至輕。

     破曉,正是渴望離開憂苦的我們,在昏暗如幽冥的日子中,最想走進的永恆之地。今生的[缺],就留待在永生圓滿吧。

     曲詞在歌曲短片後,附上中文意譯。


  "Gates of Dawn" is an Irish-Norwegian band consisting of a man and a woman, with Fionnuala as the backing fiddle player.

     It is a poetic song of life. Life is not what it is without pain, it is not what it is without suffering, and it is only through suffering that life can be refined, even though we paradoxically do not want to experience it.

     Life is always a circle with a gaping hole, and our pain often lies in the desire to fill that notched hole that is always there. But that gap has unopened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earth, is a destiny that can only be filled by the Lord.

    We will never understand until the day we see the entire picture and realise that every single piece of the past has a role and a place in our lives. The Designer, with the brush in His hand, deliberately left something in-completed in His masterpiece, leaving it to be finished on the "day" He had ordained.

    By "that day", we may no longer miss the days when we had that gaping hole in our hearts, because when looking back to our life, our previous pain was temporary and  light.

     The dawn is the eternal place that we want to go to in the darkness of our days, when we long to leave our misery.  Let the "lack" of this life be, it will be fulfilled in eternity.

     Lyrics are included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after the song clip.

"Gates Of Dawn"  By Secret Garden



"Gates Of Dawn" By Secret Garden

Lyrics

The wheels of life keep turning.
Spinning without control;

The wheels of the heart keep yearning.
For the sound of the singing soul.

And nights are full with weeping.
For sins of the past we've sown;
But, tomorrow is ours for the keeping,
Tomorrow the future's shown.

Lift your eyes and see the glory.
Where the circle of life is drawn;
See the never-ending story,
Come with me to the Gates of Dawn.

And whose is the hand who raises
The sun from the heaving sea?
The power that ever amazes '
We look, but never will see?

Who scattered the seeds so life could be,
Who coloured the fields of corn?
Who formed the mold that made me ,
Before the world was born?

Lift your eyes and see the glory.
Where the circle of life is drawn;
See the never-ending story,
Come with me to the Gates of Dawn.

Lift your eyes and see the glory.
Where the circle of life is drawn;
See the never-ending story,
Come with me to the Gates of Dawn.

Lift your eyes and see the glory.
Where the circle of life is drawn;
See the never-ending story,
Come with me to the Gates of Dawn



中文歌詞:

生命之輪,轉動不息
看似無序地旋轉; 

我那內心的轉輪,卻無限渴慕著
 靈魂的謳歌。

夜夜哭泣, 
都是為了我們曾種下的罪孽;
然而,我們尚可寄望明天,
因為明天將展示我們的未來。

且舉目觀看那榮耀。
生命之圓早已繪畫; 
欲知那無止境的故事,
且跟我來到那黎明之門。

是誰的手將太陽從洶湧的汪洋中昇起?
正是我們從來視而不見的榮耀。
是誰先撒種,栽種生命? 
是誰為玉米田蘸上金黃的色彩? 

是誰在穹蒼立定之前,
先打造要陶塑我的模具? 

且舉目觀看那榮耀
生命之圓早已繪畫。 
欲知那永無窮盡的故事,
且跟我來到那黎明之門





























10.21.2016

    
     近月胃病復發,多時未癒,加上難以在暑熱中鄉郊漫行,遂改為晚上散步,抽抽海風,紓解久鬱戶內的心情。

    尋常的晚上,飯後收拾妥當後,走出河邊,進入海濱地段,環境漸次開闊,秋風習習,延綿不盡的林蔭,燈火昏黃,白天景物的色彩與輪廓隱去,周遭只餘模糊的物影,眼睛少了刺激,心思恬靜, 彷要隱進夢鄉。

    沿海的林蔭步道上,一把把如老人鬍子的細葉榕氣根髯髯吹拂,沙沙作響;偶有夜遊的單車,隻影或成雙,又或一家數口,配上漂亮流線型的單車頭盔,有的穿上亮麗貼身如皮膚的輕裝單車服,俯背向前,在風中有的衣衫鼓滿如出海的揚帆,暢快飛馳。無論老幼,燕瘦環肥,都專注定視遠方,騎車英姿,盡都好看。有時友儕並肩騎駕,款款輕談,或聯群結隊,首尾照應,都安靜專注,車輪錬帶窸窣轉動的聲音只在我身邊輕輕溜過,幾乎不著痕跡,在昏暗的樹蔭道上,留下閃爍如螢火蟲的點點影踪。

    途中,偶爾有個別的跑步者打從身邊靜靜擦過,他們大都配戴耳塞,在自選的音樂世界中心無旁騖,悠然自得的疾走。如是,昏黃街燈籠罩下的海灣路上,各自沉醉在不假外求的境界中,每人都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堂,每個人都成為世外高人,氣質雍容。

    港灣的潮水溫柔地輕偎著岩岸,走到長長伸出海心的渡頭,晚上潮漲,汨汨從外港湧進,漸漸淹蓋灘塗,三兩釣者各隱於渡頭兩端石階,在黑暗中默默垂釣,坐如塑像,偶然在水面上的魚杆標燈或釣者抽吸香煙時的微光,才教人曉得這安靜昏暗的渡頭還有人踪。我們的城市邊沿,原來尚有一群喜愛獨處安靜的隱者。

     渡頭上晚風更響,長長的橫在公路黃燈彎彎曲曲的倒照在水影中,漸滿的月脈脈俯視,走著走著,思潮盡退,世界的紛爭,人間的擾攘,難解的心結,都不再存在,只要能有片時,一直在這風聲、水聲,偶爾的單車輪子聲合奏中無止境地隱沒下去,便能找到一片能與自己和平共處的空間。

10.12.2016

水筆仔

守望著連島沙洲的[水筆仔],圍繞四方,列隊站立,是聖殿前方的天使。

日賞山光水色.,看白鷺起舞翩翩,呼吸著日出日落。

晝夜傾聽潮汐呢喃,你是安慰嬰兒的搖籃。

 今天悠然見到闖進的人,只含蓄淺笑, 溫馨提示:[噓,安靜,這是我們的敬拜所。]

    你的生活, 就是在潮水漲退之間;你的一生, 只有一個使命,守護你的根, 立穩於你著床之處。

     最後,你將畢生的使命,交給這潮來潮往的灘塗,成為你的子裔,繼續佇立,一往無前,只為與這海岸相食依,滋養繁衍眾生。

10.09.2016

秋收


     
     今早路經墟市,看到路旁的個體户小店和老村婦擺賣秋天當造的新鲜雞心柿,還附著青翠綠葉的蜜糖柑,尚帶青澀顏色的大蕉,還有青竹蔗,於是抱了一把回家,比添購新衣裳還要滿足。

      離開盤踞了大半生的職場,進入了另一個生活的大千世界。

      昔日,生活所處的社區,不是辦公室、會議室,便是大講堂;街道只是匆匆路過之地;而家居,只是睡覺憩息之所。住在築在高台上的堡壘式屋苑,週邊的丘陵、海濱、街巷,都留不住營役的心與忙碌的脚步,回想,我從未與這社區建立任何親密的關係。

     今天,每一個環境,都成為可以重新學習的場所,街市、巷里、看似有點雜亂無章的小店,在街角推销各式神奇廉價家品的小攤,事事新奇;各種以往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如去除浴間霉跡、驅壁虎、除螞蟻、做麵包、蒸一盤不會變成月球火山口的水蛋、收納、環保回收家中廢物、那種清潔劑最有效、還是以其他環保材料取代、那個攤檔有那種特色, 那家藥房的廁紙與洗衣粉最便宜, 那個店販最老實……,再高階一點的便是厚著臉皮學講價,無一不是與社區交往的生活智慧。

     於是,每當賣菜、賣雜貨的大嬸對我這個每事問的廚房幼稚生不耐煩之際,我微笑說: 工作多年,久不接觸廚房,現在重新學習而已。她們大都不再多言。

     這一切,都是重拾久違的生活小事所得的盎然趣味,對於轉攻家政,我滿懷期盼。

     褪下了層層角色崗位的外衣,素顏素心,只願活出一個腳踏實地的素人身份而已。
 

10.02.2016

北緯60度: 與[偉大]的會遇

    

    行走大自然的經歷中,一直以天象最為奧奇,因為從穹蒼所展示的,彷彿更明確地顯示那是來自萬有的。

     一個偶然得來的機會,轉折萬里,舟車勞頓,都是為了尋覓那可遇不可求,來自至高處的光。有時,覺得自已猶如無知的以色列民,渴想親睹紅海壁立,日夜有雲柱火柱,才能確信萬有之上真有一個主宰。

     故此,我曾懇求:請袮讓我看見,好讓我可以堅信。

     後來,我轉求 :  隨袮的意吧,無論袮讓我看見甚麼,有所感便是,我斷不至空手而回。

    就這樣,我只攜了一部光圈只有3.3,解像度不高,在同行者的裝備中相形見拙得可憐的數碼相機,走上這機緣巧合的旅程;我想,不慌不忙,只用自己的眼睛及心靈[感錄],那會否更貼合與[偉大]會遇時該有的恭敬?

不遇

     極光是一場永遠不設預告的偉大會遇,以[它]來作那光的代名詞,絕對是輕慢。

     那晚密雲廣佈,低矮的夜空沉默一片,彷彿直至地老天荒,予人無望。

     我們安靜地在木屋頂上專搭的陽台上,恭候至近凌晨,地平線上參差的林梢之上,一輪滿月忽然破雲而出,天空如帷幔,驟然拉開,深不可測的穹蒼乍現,松林頂梢頓時鋪滿一片銀輝,印在寶石藍的夜空,彷如玲瓏的剪影。陽台的圍杆輪廓漸漸分明,我們的面孔彼此可見。

     屋子外面,昏暗的松林深處,開始有狼嚎,先是一兩聲,漸漸成群嗥叫,高低長短,獨唱合奏,像翹首對月謳歌敬禮,又像預示偉大的奧景即將降臨。

    雲散後,旋又聚攏,而且比之前更厚重,狼群的嗥叫也止住了,夜空低壓,直至將我們對極光將現的憧憬徹底破滅。

   然後,陰冷的夜空開始散下水滴,木架的陽台地板開始滴滴嗒嗒的響,四周的圍欄輪廓黯淡起來,逐漸融入這一片遼闊的松林暗影中。天際的帷幔緊密,星月無光的昏暗,如同對台下的觀眾決斷地說;[今晚決定不遇。]。儘管你萬里迢迢前來膜拜。

     我是最後離開陽台的一個,黑夜中無際的原野,乍開乍現的雲幕,在清凛的寒風,充滿期盼的等候中,原來有一份深沉的寧靜,吸引著我的腳步留下。

     因為還有明晚,後晚,大後晚........


得遇

     今夜雲仍厚重,星月踪渺,大夥兒在攝氏零度的深宵中苦候未果,不少人將早已支搭好的相機腳架留在戶外,索性躲進小山丘上由印第安土著蓋搭的木屋中避寒,有的東歪西斜的小寐,有的雙手捧著盛了熱咖啡的杯有一口沒一口的呷著,有的仍懷希望,不斷推門進出,搜視天際,希望及時偵察端倪。

       我一直在雲層黑壓一片的湖邊徘徊,看著湖水湧來蕩去,黯淡的星空下,湖心倒照著小島上輪廓模糊的針松,遠處湖岸的丘陵上空,光影渺然,右邊的遠處灘頭的密林,都是模糊一片。除了湖水款乃,冷風輕拂的聲音,夜空沉默無語。

       我偶爾才返回山丘,到小木屋中補給點熱飲,保持體溫。愛攝影的人大都留在高位翹首冀盼。

      過了凌晨,留在屋子裡的人漸多,待在戶外嚴寒中的人忽然興奮地,卻又審慎地進來報訊:[雲漸開了。] 。

       一直照相機不離手的人們又往外跑。忙著調校角度、光圈、快門,好不擾釀。

     我沒有為此行特別添置適合的攝影裝備,倒也悠然。我朝著人們擾釀的相反方向往下走往寂靜的湖邊。

     仰首,原本深不可測的夜空漸亮,雲幔漸啟,夜空續現廣渺高遠、如同白晝的蔚藍,遠近的繁星明暗交錯,滿天熠熠生輝;頃刻,銀河全現,穹蒼好像一下子張開,那不可測的好像卷軸般以全能之勢展示。
    
     我坐在湖畔伸往水中的渡頭,剛才還模糊一片的灘頭叢林間,竟有強大金光從當中往這邊探射,我正納罕,這黑夜中有誰在架燈高照?  遂右移數步仔細觀察,方驚見原來是一輪我前所未見的金光璀燦巨月,正自右邊不遠處的上空往地平線緩緩下沉,剛好就落在那林梢間,以教人驚異的耀眼輝煌半掩半露的徘徊。我心感歎,感謝之情溢滿胸懷。

    金黃的巨大月亮最終沉沒於樹林下面,渡頭正前方的天際開始有絲帶狀的光影橫在空中低處躍動,繼而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橫忽直,真幻難定,我索性朝著湖心坐下來,迎視上空,來了,祂終於駕臨了........

     柔綠的極光開始如輕拂的絲帶蜿蜒閃動、色溫含蓄,像初燃的焰火,濃淡不斷變奏,姿態多樣: 直拂、環帶、迴旋、幌舞、流轉、閃爍、瀑布以至自穹蒼舖天瀉下;天際忽成上主的畫布,祂將調色盤自天際潑下,以畫筆在其上傾情揮灑,幕幕奇異,祂澎湃熱切的筆鋒,每筆都像燃亮的翡綠焰光,在無垠的天際或烈或柔的燃燒,又如蘸滿色彩的畫筆,掃出不容我們否定其權能的拍案驚奇,是創世紀的現代延續。

     湖面水波湧来,湖心小島上的針松倒影,在張開的天際下清晰玲瓏,我索性躺卧下來,在這木板架設的渡頭上,讓汨汨的湖水湧流其下,我的臉盡情仰迎這不斷舞動、扣人心弦、翡綠中夾雜著紫紅的極環帶,讓這明暗閃爍、濃淡倏忽的光傾臨滿身,靈魂像得到再次的浸洗,重得潔淨。

      太初有道,這光,就是那光。 



(備註;感謝同行者所提供的附圖,以補我難以言說的不足。)